並非試圖扮演另一個人
而是試著『為自己』取好幾個名字
例如:
有時候的我快樂-這時我叫蘇菲
有時候的我混亂-這時我叫亞當
...等等
目的只在取名字,藉由"取名" 定義自己的特質 藉以更了解自己 因為一個人 可能有好多特質
若不能加以區分 就會有混亂的感覺
就像做蛋糕 加了抹茶巧克力各種雜七雜八的粉 是一個不好吃的蛋糕
沒有哪一種蛋糕是不好吃的 但當粉全混在一起 要用戚風蛋糕的食譜? 還是海綿蛋糕的食譜? 自然連製作過程都亂了 就不好吃了
如同一個人 沒有哪一個特質是不好的 只是我們必須去理解他 理解他後 才能"選擇適合的製作方式" 才能夠純化自己的個性
例如:
我會這麼拼命讀書 原來我追求的 不只是成績 是爸媽的讚賞 我在意爸媽
我會這麼追求人緣 原來我追求的 不是人愛 而是不讓對方不開心 我在意身邊的人
我會這麼追求愛情 原來我追求的 不是男女關係 我追求的是互相理解 我在意他或她
之後 繼續理解自己 純化自己的目標(refine)
我追求爸媽的讚賞 原來我為的 是被肯定感 是虛榮心 我希望有存在感 而能給我存在感的 是別人對我的尊重 別人的掌聲 我在意的 是自己
我會這麼追求人緣 原來我為的 不是不喜歡做對方討厭的事 只是自己想要有快樂 不管對方是誰 重點是 我想要輕鬆地活著 在團體裡 我有制度可以跟著走很輕鬆 我在意的 是自己
我追求互相理解 原來我為的 不是想讓對方快樂 只是想要對方能來理解我 只是因為我一個人會寂寞 我需要一個人在旁邊 不管是誰都好 被理解 感覺很好 感覺不寂寞了 我在意的 是自己
蘇菲追求快樂 因為快樂就是目標 人活著就是為了快樂
亞當追求邏輯 因為邏輯帶來疑惑 沒有答案的疑惑帶來混亂 沒有目標的能量叫做混亂
每個我 追求不同事情
但他們又有共同的追求 最後 一定要去理解那個共同 一致的需求
為何要去理解那個共同 一致的需求?
因為我的目標是面對現實 瞭解現實 解決問題
現實是: 我是一個個體 我是自己
問題是: 自己到底是誰 我是誰
切記勿將目的定在逃離現實,勿像演戲般,"創造"一個人格,或更精準地說,"模仿"另一個人。
這麼可能可以短期舒緩疼痛 但卻不是長久之計 當你從戲中出來 在真實的鏡子裡 卻會看不到你自己
If I am not for myself, who else will be there for me? If I am just for myself, then, who am I?
留言列表